-凯发k8客户端

杜鹰:小农生产与农业现代化

    2018年11月23日,北京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揭幕仪式暨北京大学首届乡村振兴论坛在北京大学英杰交流中心阳光厅举行。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原副主任、国务院参事、北京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常务理事杜鹰先生,围绕“小农生产与农业现代化”作论坛主旨报告,就农业现代化的内涵、制约条件和实现路径等问题进行精彩阐述。
    十九大提出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实现现代化,2018年中央1号文件聚焦乡村振兴,明确提出到2035年要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大家都共同关心,也必须给出一个明确回答的问题是如何推进我国农业现代化。
虽然学界对农业现代化有不同的说法,但都包含一些共性描述。杜鹰先生认为农业现代化有如下四个共性特征:1)机械装备、良种和农业整体环境的现代化;2)农业适度规模经营;3)完整的产前产中产后的社会化服务体系;4)不断提高并不断接近非农产业劳动生产率的农业劳动生产率。
    杜鹰先生进一步总结了我国农业现代化面临的两个约束及其具体表现。第一个约束是我国农业属于典型的东亚小农类型农业,表现为:1)经营规模小,我国有2.4亿农户,而美国仅有210万家庭农场,美国家庭农场的平均经营规模高达170公顷,是我国农户经营规模的240倍;2)农产品商品率低,相当多农户是生产满足家庭需要的农产品后再出售;3)农业专业化程度低;4)法人化程度低,农户大多数是自然人,难以有效承担市场主体地位。我国农业现代化面临的第二个约束是人多地少水更少。这个基本国情决定了中国适合生产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的农产品,没有生产土地密集型农产品的比较优势,对我国农业现代化选择一个什么样的生产结构,具有决定性的影响。上述两个制约要素共同作用,导致现代生产要素难以引入,农业生产标准化和市场化难以解决,劳动生产率提升缓慢,难以有效应对农产品生产成本上升过快的问题。
    杜鹰先生指出我国农业领域的阶段性重大变化也从积极方面昭示着中国农业现代化即将到来。这些重大变化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适应结构性矛盾要求的农业生产布局调整、产业融合发展和产业结构性变革;2)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和专业化分工市场的出现;3)农业与非农产业劳动比例减少明显,农业劳动生产率加速提升。
     最后杜鹰先生就如何促进我国农业现代化提出了如下的看法和建议:1)组织安排好国内农业供给结构和生产,在确保粮食安全的基础上提高农业效益和竞争力;2)主动引导和利用农户分化的趋势,根据不同地区情况稳妥培育和发展不同规模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着力发展农业服务体系,提高农民文化程度,高度重视农民合作社发展;3)进一步优化农业技术体系,大力开发增产、提质、节能、增效和新型生物技术,提高农业生产率;4)在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基础山进一步完善农业支持保护体系,支持保护不应该扭曲价格信号、妨碍价格作用,持续加大农业基础设施投入,实行差别化、更加精准的补贴政策,并综合运用财政与金融手段,更好解决农业现代化过程中面临的融资困难。


【专家简介】

  

      杜鹰,1982年7月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系。先后担任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发展研究所副所长、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农业部政策法规司司长、国家计委农村经济发展司司长、国家发展改革委农村经济司司长等职。2005年8月至2014年3月任国家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副主任。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民族和宗教委员会副主任,国务院参事。

 

 

文/ 罗仁福

 

网站地图